堅喙蜥是蜥蜴類動物中的一種,學名為Phrynosoma coronatum。它們通常生活在北美洲的干燥和半干燥的環境中,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堅喙蜥的頭部寬大,體型短小,四肢短而強壯,身體覆蓋著堅硬的鱗片,顏色多為棕色或灰色。它們最顯著的特點是口部周圍長有一圈短而粗的角質骨刺,這些刺可以用來威懾天敵或嚇唬對手。
堅喙蜥通常以昆蟲、螞蟻、蜘蛛、螞蟥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一些植物。它們喜歡在陽光充足、干燥的地方活動,可以在沙漠、草原、灌木叢等環境中找到它們的蹤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于古生物化石的資料,如恐龍啊,猛犸啊,之類的,三百字左右。謝謝啊...
有關“恐龍”的資料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并收藏起來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于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
“恐龍”概念問世之后,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并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后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于1902年(黑龍江),以后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余屬800余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余屬100余種。
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鱷類中的假鱷類里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并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
“恐龍”并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
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后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鐘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堊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么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里全部絕滅了。
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并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里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
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里/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里/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里/小時。
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只恐龍中,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龍。
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借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恒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后,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恒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竇散熱。
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而曠野里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
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征可記述為:
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鱷類相似。
參考資料:中學生物學
奔跑的恐龍
印化石后,亞歷山大作出判斷認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確實是行動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約每秒鐘1米,與人類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跡表明,它們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過每秒鐘2.2米,這與人類快速行走時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較小的,體重在500公斤左右(與賽馬大小相近)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印表明,它們能夠以每秒鐘12米的速度奔跑,這已經超過了人類百米賽跑冠軍的最高速度(每秒鐘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賽馬的奔跑速度(每秒鐘大約15到17米).
翼手龍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么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后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翼龍是怎么飛上天的
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借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于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
鰻龍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三角龍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只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龍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么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異特龍
異特龍是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資料
恐龍
_______ 恐龍時代的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逐漸漂移,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后,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于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后,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龍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龍是以群頭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龍.它們都屬于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龍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龍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負荷龐大身軀的重量,因此行動起來可能不怎么快速.它們的頭很大,雙顎很長,顎骨上整排巨大彎曲的利齒,看起來就像牛排刀邊緣的鋸齒一樣.肉食性恐龍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尸體.它們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殺獵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幫助,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虛骨龍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但它們和一般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同.虛骨龍的體態輕盈,行動敏捷,有一雙便于抓取的長手臂和手掌,以及長又窄的顎骨.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食.此外,虛骨龍也常會在大型肉食性恐龍吃飽后,撿剩下的殘渣碎屑吃.
恐龍
素食者
很多恐龍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蜥腳亞目恐龍,以及所有的鳥臀目恐龍.事實上,恐龍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煩多了,因為植物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構成的,這些堅韌物質必須先被分解處理后,才能被胃消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食性恐龍演化出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蜥蜴亞目恐龍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進肚里,讓胃里的細菌來發酵食物或讓它們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來磨碎食物.鴨嘴龍類的恐龍具有特殊的牙齒,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龍亞目的恐龍則用格外強壯的顎骨和利剪般的牙齒撕碎堅韌植物.
恐龍的滅絕
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么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干冷干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于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__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于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于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會合于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么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在以后的數月乃至數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恐龍
奇形怪狀的頭
有些恐龍具備非常奇特的頭形,例如頭上長出怪異凸出物或骨質突起—它們可能呈現小塊,腫塊,新月,棘刺或頭盔狀.這些古怪頭形和現生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的特殊構造或鮮艷彩斑一樣,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們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異性,嚇退敵人或表達自己心情好壞.此外,頭部的骨質突起也是防衛或攻擊武器,可以當作天然安全帽或堅硬的沖撞工具.眾多奇形怪狀的頭顱中,最別具一格的要數鴨嘴龍類的頭.鴨嘴龍是因為擁有寬扁無牙,鴨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龍時代結束
白堊紀即將結束時,恐龍變得越來越少,最后終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時,地球的景觀也發生了變化.盤古因為海底的擴展分成了好幾塊.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許多恐龍生存的低洼地區變成汪洋一片.許多種類的海生動物也滅絕了.此外,原本全年溫暖的氣候,現在開始變得比較有變化,或比較有季節性.植物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顯花植物變得越來越重要.恐龍的滅絕正好讓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動物趁機崛起.
雙冠龍:
___ 長6米頭頂上有兩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全長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鼻嘴前端特別狹窄,柔軟而靈活,可以從矮樹叢中或石頭縫里將那些細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動物銜出來吃掉.與后來的大型食肉恐龍相比,雙冠龍的身體顯得比較"苗條",所以它行動敏捷.口中長滿利齒,也能捕殺一些大個子的食草恐龍.但是,也有些科學家懷疑它的牙齒功能,說它只是一種食腐肉的恐龍.
恐龍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共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龍,像細腭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么會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凈,這是一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并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一些動物存在,并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你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樣,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不過因為有很多好看的圖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著急喲.
恐龍
____恐龍之最
__ 當你走過商店櫥窗,你會不會因為特大號的樂瓶或嬌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龍是什麼龍 又最長.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龍
___ 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不過雞大小的恐龍.有些種類體長僅約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則僅僅七十公分!雖然它比雞體型稍大,但包括長尾巴在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有銳爪的肉食興性動物.較細顎龍與躍足龍要小的,是一些恐龍的幼體:鸚鵡嘴龍的幼體僅僅二十五公分體長,而最近剛孵出原蜥腳類僅僅二十公分長,不比知更鳥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_
二.最丑陋的恐龍
__ 我認為腫頭龍,是那些很丑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和腫頭龍相比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龍了.它也是角龍類,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飾物,看起來像是鋸 剩下來的樹干留在頭骨上._
三.最長的恐龍
___ 重型龍,與梁龍兩種大約都達二十七公尺長度.然而可能,暫時昵稱為超 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分別長度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龍
___ 腕龍與南極龍 兩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但是南極龍可能比較瘦一 些,但沒有人確切知道.
五.最寬的恐龍_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現的恐龍_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 一尺五
有關恐龍的資料
恐龍是出現于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1] ,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2] ,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幸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于同一綱之內。
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于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于二疊紀晚期,并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水陸兩棲動物群。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于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于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3]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有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0.66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較脆弱時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環境巨變,“糟糕運氣”的恐龍走向滅絕。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恐龍并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于蜥蜴卻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紀錄片中的恐龍(34張)
人類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對恐龍這一神秘的物種就會一無所知。所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恐龍化石大致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巖中。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復雜、漫長而又神秘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云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現和挖掘也同樣不易。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跡,并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復原化石和研究恐龍。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習性,而來自世界各地關于恐龍的新發現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
相傳晉朝時代的我國,四川省自貢市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當時人們并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里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從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于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于牛津郡的自然歷史
雜食性恐龍(20張)
書。在本書中,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于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龍省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并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于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加龍省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親臨描繪的這塊標本已被后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并不多。
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于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后來,日本、中國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于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2生活環境編輯
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滅亡于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發生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的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逐漸漂移,成為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于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但是由于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于氣候變得干燥寒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
3形態特征編輯
骨骼特征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后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征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征包含: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讓胸鎖三角肌肉附著的部分),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后部有個突出區塊。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后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粗隆部往內側,兩者契合,產生直立的步態。
體型特征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于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于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于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主要區別
角龍類恐龍圖片集粹(22張)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征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于其腰帶結構。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都具有往前突出的恥骨,而鳥臀目恐龍的每根恥骨都向后傾斜。除臀部結構不同外,兩類恐龍在生活及行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龍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以及幾乎用兩肢行走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后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后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后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恐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于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于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里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余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4物種分類編輯
恐龍化石
生活于地球上的恐龍很可能在1000種以上,但是恐龍時代和我們相距如此遙遠,我們只能通過已發現的化石去了解它們。被發現的恐龍有上百種。隨著恐龍研究工作的不斷進展,我們所知的恐龍種類還會不斷增加。
根據臀部結構的不同,所有恐龍都可以歸入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大類。這兩個大類又可以劃分為比較小的類,直到科這一層。
蜥臀目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鳥臀目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0、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與甲龍類恐龍(16張)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于坦桑尼亞的肯氏龍。
甲龍類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于白堊紀早期。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后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的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颥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他各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的動物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其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后代。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于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于晚二疊紀,并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哺乳動物起源于爬行動物,它們的前身是“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早期則是“似爬行類的哺乳動物”。
中
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并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據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000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云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于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
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
疑點:
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巖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巖層大部分是熔巖冷卻形成的火成巖,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巖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巖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么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
腫頭龍類恐龍(15張)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沖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于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巖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志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
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
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
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征的動植物化石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2000年,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杉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
獸腳類(20張)
一些早在侏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后,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后,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蜥蜴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的原始形態。
地球巖層中的生物遺跡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惟一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它們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云南澄江化石群為證)。
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
中生代的鳥類(鳥類是一種特殊恐龍)(19張)
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于整個生命演變過程。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頭上。在這次災難中滅絕的還有魚龍、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這場大滅絕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滅絕標志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餓死、互相殘殺等等,不過說法越來越多,但中國科學家考證,隕石撞擊后,恐龍還存活了200萬年左右。
隕星撞擊說
恐龍滅絕全過程(隕石撞擊)(24張)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于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于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造山運動說
小行星撞擊地球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在地球上絕跡。
復旦生命學院為您解答,希望您能采納,謝謝
早期的恐龍有哪些?
恐龍在中生代是一支龐大的家庭,在當時的動物世界居統治地位。
在時間上,恐龍生存1.6億年之久;在分布上,足跡遍及地球的七大洲。 但是,大多數恐龍是在美國、蒙古、中國、加拿大、英格蘭和阿根廷發現的。
在美國恐龍發現有64屬,居世界之冠。蒙古發現40屬,中國發現36屬,加拿大發現31屬,英國發現26屬,阿根廷發現23屬。(彼此相似的動物,在生物分類學上同劃歸一個“屬”,如貓、虎、獅、豹等均歸貓屬,但它們各自屬于不同的種。) 大多數恐龍屬只有1個種,少數恐龍屬有2個或3個種。據統計,目前發現的恐龍屬有285個,各有336個。
我們相信這不是地球上曾生活過的恐龍的實際屬種數量。還有大量恐龍遺骨深埋地下,尚未發現。也有不少恐龍可能白白在世上走了一趟,死后什么遺物也
沒留下。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多德森教授,對如何估計在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的屬數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估計,地球上曾有900-1200屬的恐龍生存過。但其中僅有一部分為人們發現。而在發現后又被認真發掘和研究過的則寥寥無幾。
按多德森的看法,我們已經發現的恐龍屬數,大約為實際數量的1/3--1/4。這表明,擺在恐龍專家面前的任務還相當觀巨,恐龍的發現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恐龍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恐龍屬種將會不斷地被發現。那許許多多現在榜上無名的恐龍們,只要遺骨尚存,它們就不會被沒,總有揚名天下的出頭之日
>>>>>中國的恐龍[侏羅紀-早期]
許氏祿豐龍
近蜥龍(兀龍)
云南龍
中和金沙江龍
武定昆明龍
中國雙棘龍
祿豐滇中龍
奧氏大地龍
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類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巖
層中所發掘的板龍極為神似。祿豐龍的第一件標本是楊鍾健教授在1941年根據一
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總計有超過十具的祿豐龍復元骨架分別陳列
在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與云南祿豐恐龍博物館。這
個屬,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
為后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
肢雖然較后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
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龍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
要的功能。它們的牙齒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齒列。它的長頸得以覓
食樹梢嫩葉為食,同時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蟲及其它動物做為餐點副食。
近蜥龍(兀龍)
兀龍,原來是在1911年Broom根據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羅紀早期地層
中化石所命名的。這個恐龍屬到1976年,經過Galton與Cluver重新描述,他們注
意到其實該化石與發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龍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龍這
一屬名取而代之。近蜥龍是一種極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腳類恐龍。19
73年,貴州省108地質小隊,自貴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國近蜥龍(兀龍
)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頭骨部份。經過研究估算,這種恐龍大約
1.7公尺長。
云南龍
云南龍是一種較輕型,具有相當碩長頭骨的恐龍。下頷略呈圓筒狀,具小型的
齒列,牙齒極為怪異。牙齒呈筒狀,邊緣扁平,好像是鑿子一般模樣。牙齒尖端
沿一定角度磨蝕形成尖銳的咀嚼面,很類似於蜥腳類恐龍的齒型。黃式云南龍的
標準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腦袋。這件標本在1939年所
發掘,是從祿豐盆地中下部祿豐組的紫紅色砂巖中清理出來的。最近,從易門盆
地中陸續又發掘出好幾具完整的云南龍骨架。這些精彩的標本正在復元裝架,將
在玉溪恐龍博物館中陳列展示。
中和金沙江龍
中和金沙江龍是發掘自云南省滇中盆地,侏羅紀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腳類恐
龍。趙資奎和其同事們在1970年所采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體長大約12-1
3公尺。它的牙齒具有原始型蜥腳類的模式,含邊緣鋸齒狀,像是較晚期的蜥腳類
——峨嵋龍,或圓頂龍。但是經詳盡研究,金沙江龍應隸屬原蜥腳類恐龍。它的
頭骨還沒有特化,具較窄的上下頷,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
低。它們或許應該歸屬到一群演化成較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
龍科(Melanorosauridae)。
武定昆明龍
武定昆明龍是發掘於亞洲侏羅紀早期的一種原始型態的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顱
和下頷非常高聳,具有匙狀的牙齒;頸部與背部脊椎的側腔室還沒有發展,神經
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經棘與神經弓中明顯的保存有后關節突和橫關節突膜;
而 骨由六個椎骨組成,其要帶是為似蜥腳類特徵,而修飾成一塊骨板的型式。而
另一方面,昆明龍也具有一些原蜥腳類的特徵,像是厚實的頸椎與背椎的構造。
這群恐龍體長約7.5公尺,頸子相當短,具有四肢極為壯碩以支撐龐重體軀。這具
標本是1954年由技師蘇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經趙資奎在1985年描述。
董枝明於1991年將其歸屬到蜀龍科之中。
中國雙棘龍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晉寧盆地,下部祿豐組地層中發掘了一具幾近完美無缺的
獸腳類恐龍骨架。它的面貌與發掘於北美洲,亞里桑那州北方的雙棘龍極為神似
。體長大約有5.6公尺,頭顱保存良好具有頂部聳起的兩個高棘,已經被正式命名
為一個新種——稱為中國雙棘龍。在祿豐龍動物群中,雙棘龍屬於一種掠食者動
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館考察隊在晉寧縣的西陽(?)發掘到二具引人入勝的恐
龍骨骼,顯示了雙棘龍和云南龍的骨骼糾纏在一起。顯然的,兩個家伙在爭斗中
雙雙陣亡,同時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雙棘龍或許是一種食腐肉的掠食者,
在其上顎介於前頷骨和頷骨之間接合處有深深的溝槽。前頷骨或許具有窄的勾狀
喙,用來咀嚼食物。它的覓食方式推測就像是喜馬拉雅的禿鷹,而它適應於吃那
些大型原蜥腳類的死尸。這需要裝備有一個窄而勾狀的前喙,用來撕裂皮膚和胸
前的皮膚。而羽冠狀的頭棘,有時呈扇狀,則可以撐開內臟胸前的皮膚,免於閉
合。
祿豐滇中龍
祿豐滇中龍是一種小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僅約1公尺,發掘自下部祿豐組地
層中紅色砂巖,僅有一件不完整的頭骨以及一對下頷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
,頭顱纖細,前頷骨上牙齒三到四顆具尖銳的齒冠,像門牙的樣子,而第一顆牙
齒像是犬齒似的長牙。
奧氏大地龍
奧氏大地龍是根據一件左側頷骨具有牙齒的殘片而命名的,是一種極為有趣的
小型鳥腳類恐龍。根據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與甲龍科極為相近
。筆者經過詳細研究大地龍的標本,指出大地龍的牙齒與劍龍類的華陽龍相仿。
現今,大地龍被認為是劍龍類的祖先原型,而推測劍龍族群或許最早起源自亞洲
的大地。
中國恐龍侏羅紀[中期 ]
李氏蜀龍
酋龍
峨眉龍
天府峨眉龍
汽龍
洛氏敏龍
太白華陽龍
華陽龍
蘇氏巧龍
將軍廟單脊龍
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為獸腳類,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種屬。牙齒具高而細的形狀,像鏟
子似的,總計有四顆前頷齒,17到19顆頷齒以及21顆臼齒(?)。頸椎很短,后凹
椎具有低平的神經弓與神經棘。后段的頸椎約為背脊椎的1.2倍長。背部的神經棘
很高聳;而 骨有四塊固結合的椎骨,與在印度中部發掘到的巨腳龍很相似。根據
趾的數目尚未減少推斷為非常原始的型態,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構造。
酋龍
酋龍是一種大型而原始的蜥腳類,具有一個碩大厚重的腦袋,牙齒很大呈鏟狀
,頸椎碩長具有分叉的神經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續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帶是典
型的侏羅紀晚期蜥腳類的構造,具有四塊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則
呈雙平型。酋龍和發掘自澳洲昆士蘭地區侏羅紀中期的瑞特龍神似,而和峨
眉龍,馬門溪龍相比較則較為原始型。
峨眉龍
峨眉龍是一種中型長頸的蜥腳類恐龍,總計發掘有四個不同的種,分別被命名
為:榮縣峨眉龍,釜溪峨眉龍,天府峨眉龍與羅泉峨眉龍。其中較天府峨眉龍稍
為小型的榮縣峨眉龍發掘自榮縣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發現的蜥腳類恐龍,
由楊鍾健與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龍
天府峨眉龍則是巨大型的蜥腳類,估計長度超過20公尺。它碩長的脖子具有1
7塊頸椎。最長的頸椎骨較背脊椎長3.5倍。而頸椎的神經棘比蜀龍要低平,側腔
則較寬廣。天府峨眉龍在尾端有一個骨質的尾錘,用來抵御攻擊用,其功能就如
同甲龍類膨大的尾錘一樣。
汽龍
汽龍在侏羅紀中期的蜀龍動物群里是一種活躍敏捷的掠食者,它屬於中等體型
的肉食性恐龍,大約3.5公尺長,高可達2公尺。根據發掘的頭骨以及部份軀體保
存的骨架復元組裝顯示了它的牙齒尖銳邊緣呈鋸齒狀,能撕裂生肉。強而有力的
前肢裝備有強勁的爪子用來抓持小型獵物或者大型動物堅韌的外皮。這種恐龍的
特徵和侏羅紀其它地區發現的巨龍類非常相近。
洛氏敏龍
在大山鋪遺址中兩種小型的鳥腳類恐龍值得提出:大山鋪曉龍與洛氏敏龍。其
中洛氏敏龍是一種小型的法布龍類,它的種名是根據美國地質學家Louderback而
命名的,以紀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發掘到恐龍化石的功跡。敏龍化石是根據
幾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頭顱而復元的,而更多的殘骸從幼體到成年的個體不一
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頭骨很小具有小型葉狀齒列。而He與Cai在198
3年命名的多齒鹽都龍,事實上應歸到這一種里。
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屬於極為原始型的劍龍類,大約4.5公尺長,頭骨非常厚重而狹長
,像楔子狀。在頭骨上,存在有二到三個眶上骨;同時在顎上有一個小型的眶前
開孔;在大顎上又發育良好的尺骨冠狀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個小型后方孔。顎
前排列有六到七顆葉片狀小齒。最引人入勝的背脊骨板,從頸項到尾端對稱排列
,形狀稍異。而在肩部則有一對特大型的骨板。總計大山鋪挖掘出12具華陽龍的
個體;完整的兩具骨架經過復元裝架,分別陳列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及重慶市立
博物館中。
華陽龍
華陽龍顯然是劍龍類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羅紀中期劍龍家族中最完整
保存的一群。骨架明顯的呈現了劍龍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頸項
以及頭顱幾乎觸地以覓食植物;兩排窄而高聳,又極尖銳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蘇氏巧龍
蘇氏巧龍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考察隊,在1982年於準噶爾盆地采
集到的。它是一種小型的蜥腳類恐龍,推定長度約4.8公尺,頸項短小,頸椎
大約是背脊椎的1.2倍長。頸椎與背椎的側腔非常寬廣,神經棘沒有分支叉開。位
居克拉瑪依地區的恐龍溝單一個遺址就發掘到十七具巧龍個體。顯然的,在這片
充滿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龍爭食獵物。而根據形態的進一步分析推斷,這群巧
龍可能是未成年的幼體族群。巧龍生存并埋葬的地層是侏羅紀中期的五家灣組巖
石,主要出露在準噶爾盆地東北方的將軍廟與克拉瑪依地區。地層厚度達400公尺
,是由黃灰色及紫紅色的泥巖,頁巖與砂巖構成。在最底部含有黃綠到灰色的礫
石層,在頂部則蓋上紅色泥巖與黃綠色頁巖、砂巖。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龍考
察隊重返五家灣組巖層,結果無功而返,僅僅發掘到少量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殘片
,兩顆蜥腳類恐龍牙齒,以及許多意想不到的龜鱉類化石。這些化石與早先發掘
到的恐龍化石正由中加恐龍專家們進一步研究中。
將軍廟單脊龍
將軍廟單脊龍是一種異特龍類,頭頂上具有發育良好高聳的脊冠。這具完整的
標本是1984年從五加灣組巖石中發掘的,位居將軍廟地點出土。正由Currie與趙
資奎描述研究中。
恐龍是出現于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譯,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在大滅絕中脫穎而出,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 ,這顯示鳥類可能是恐龍的后代。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K恐爪龍類恐龍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幸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于同一綱之內。
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于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于二疊紀晚期,并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水陸兩棲動物群。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于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于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有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0.66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較脆弱時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環境巨變,恐龍在生活了1.6億年后走向滅絕
關于動物的資料
動物種類 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五大種類。 脊椎動物 特征 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脊索只見于胚胎期).脊柱保護脊髓.脊柱與其他骨骼組成脊椎動物特有的內骨骼系統. 有明顯的頭部,背神經管的前端分化成腦及其他感覺器官,例如眼,耳等.腦及感覺器官集中在頭部,可加強動物對外界的感應. 身體由表皮及真皮覆蓋.皮膚有腺體,大部份脊椎動物的皮膚有保護性構造,例如鱗片,羽毛,體毛等. 有完整的消化系統,口腔內有舌,多數有牙齒,亦有肝及胰臟. 循環系統包括有心臟,動脈,靜脈及血管.排泄系統包括兩個腎臟及一個膀胱.有內分泌腺,能分激素(荷爾蒙)調節身體機能,生長及生殖。 無脊椎動物中包括: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八大類.所以無脊椎動物占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魚類 特征: 水棲動物(只能生活于水中).皮膚有鱗片覆蓋,屬變溫動物.具有鰭(可以水中游動),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體外受精.主要為卵生,部份為胎生及卵胎生。 魚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別 軟骨類 例:鯊魚 特征: 皮膚堅韌,有極細小楯鱗,沒有魚鰾,尾鰭上下不對稱,有五對鰓,沒有鰓蓋。硬骨類 例: 馬口魚 特征:骨骼為硬骨,皮膚有許多黏液腺,為骨鱗片所覆蓋,有魚鰾。 兩棲類(Amphilia) 特征: 需在水中渡過其幼年時期. 具有適應陸生的骨骼結構,有四肢,皮膚濕潤,有很多腺體. 身體無鱗片或體毛. 舌分叉,倒生,能向外伸展.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進行. 幼體以鰓呼吸,成體則用皮膚,口腔內壁及肺呼吸. 兩棲動物的分類 無尾 例:蟾蜍 特征: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系統,身體分頭,軀干和四肢.前肢四趾,后肢五趾, 趾間有蹼.后肢適用于游泳及跳躍有肺,但主要呼吸器官為口腔內壁及皮膚. 有尾 例:蠑螈 特征: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系統,為身體細長之有尾水陸兩棲類. 無足 例:魚螈 爬行類 特征:陸生動物.皮膚有鱗片或盾片覆蓋. 具有防水外皮,水份散失. 屬變溫動物(靠外界的溫度或熱源來改變其體溫).主要分布在地球較溫暖的地區. 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在陸地產卵,卵有防水外殼包裹. 爬行動物的分類 testbyfindwo 有足類 例:烏龜 特征: 有堅硬的外殼.上下頷不具齒,但有角質鞘.卵生.可分陸棲,水棲或海洋生活. 無足類 例:眼鏡蛇 特征: 無四肢,肩帶及胸骨.不具活動的眼臉及外耳孔.舌頭末端分叉,伸縮力強.皮膚有鱗片,可吞咽比自己身體直徑大的獵物.蛇的器官俱特化成長形,左肺退化.蛇會定期蛻皮,以利生長. 鳥類 特征: 全身披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形,有角質的喙. 眼在頭的兩側,頸而靈活可270度轉. 前肢特化成翼,后肢有鱗狀外皮,具四趾. 恒溫動物(能通過自身的生理過程產生熱量,即使外界溫度很低,他們也能維持高而恒定的體溫).平均體溫比哺乳動物高出10度左右(平均42度). 卵生. 1.主要特征 (1)體表被羽毛,有翼,能飛翔。皮膚薄而軟,便于肌肉的劇烈運動。 (2)新陳代謝旺盛,體溫恒定。高而恒定的體溫,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速度。恒溫減少了動 物對外界溫度條件的依賴性,獲得夜間活動的能力和在極地上存活的能力。 (3)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 要是由于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 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鳥的一部分紋狀體后,它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 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并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 協調和平衡相關。 (4)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為(筑巢、孵卵和育雛)。 2.鳥綱的分類 (1)平胸總目 主要特征是:后肢強大,胸扁平, 無龍骨突,不具飛翔能力;羽毛分布全 身,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枝不具羽小 鉤,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見種類有駝鳥、 見雛鳥。 (2)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鰭狀,適于劃水。具鱗 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定,羽片窄),均勻分布于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后方,趾間具饃, 適應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于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于在寒冷地區及 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劃水有關。游泳快速。 該目分布限在南半球。代表為王企鵝。 (3)突胸總目 通常翼發達,善于飛翔,龍骨突發達,最后 4~6 枚尾椎愈合為一塊尾綜骨。一般具有充 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絕大多數不具交配器官。 該總目的鳥類種類繁多,為了研究方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它們的類群。 一個方面是根據生態類型分為游禽、涉禽、鶉雞、鳩鴿、攀禽、猛禽和鳴禽七個生態類型。 游禽:喙扁闊或尖長,腿短而具蹼,翼強大或退化。 涉禽:喙細而長,腳和趾均很長,蹼不發達,翼強大。 鶉雞:啄短而強,足和爪強健,翼短圓。 鳩鴿:喙短、基部具蠟膜,足短健,翼發達。 攀禽:喙強直,足短健、對趾型,翼較發達。 猛禽:喙強大呈鉤狀,足強大有力,爪銳鉤曲,翼強大善飛。 鳴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細,翼較發達。 另一個方面是根據形態結構特點分成若干個目來進行研究。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目。 鵜形目:四處向前,處間具全噗;嘴端成鉤狀,具發達的喉囊,雛鳥屬于晚成鳥,游禽類, 如鸕鶿等。 鶴形目:頸長、喙長、腿長、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鳥屬晚成烏,涉禽類, 常見種類有白鷺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邊緣具櫛狀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間具蹼, 雄性翼上常具翼鏡;雄鳥具交配器;雛鳥為早成鳥,游禽類。常見種類有天鵝、綠頭鴨。 隼形目:嘴具利鉤,爪發達,飛翔力強;視覺敏銳,猛禽類,雛鳥為晚成鳥。常見種類有 鳶、紅隼、金雕等。 雞形目:體結實;喙短,為圓錐形;翅短圓,善走;雄鳥頭頂有肉冠,羽色鮮艷;繁殖期 行為復雜,鶉雞類,幼鳥屬早成鳥。如褐馬雞、紅腹錦雞等。 鶴形目:喙長,頸長和腿長,趾三前一后,趾間蹼不發達,后趾著生位置較高,與其他三 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鳥為早成鳥,涉禽類。常見種類有丹頂鶴、灰鶴等。 鴿形目:嘴短、具蠟膜;四趾位于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發達,雛鳥為晚成鳥 或早成鳥,鳩鴿類。常見種類有原鴿、毛腿沙雞等。 鴞形目:嘴爪強大而鉤曲;頭大,眼大向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盤;耳孔大,具耳羽,聽覺 敏銳; 第四處能向后反轉; 幼鳥屬晚成鳥, 屬猛禽類。 主要種類有長耳鴞、 短耳鴞 等。 鴷形目:嘴呈錐狀,適于啄木;舌長具角質小鉤;趾兩前兩后;幼鳥屬晚成鳥,攀禽類。 常見種類如斑啄木鳥。 雀形目:鳴管及鳴骨發達;足趾三前一后,在一個平面上,適于營巢,幼鳥屬晚成鳥,鳴 禽類。常見種類有云雀、家燕等。 哺乳動物 特征: 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 身體有毛覆蓋,有口腔咀嚼和消化,可提高能量及營養的攝取; 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 恒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布范圍; 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他動物; 內肢強壯靈敏,有快速的活動能力; 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哺乳類動物的分類 1.主要特征 (1)全身被毛,具有陸上快速運動的能力。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哺乳動物一般每年換 毛兩次:春季和秋季換毛。換毛是哺乳動物對季節變化后的適應。 (2)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管分化程度較高,消化腺較發達,消化酶多樣化。哺乳動 物的牙齒分為門齒(切牙)、犬齒(尖牙)和臼齒(磨牙),齒型和齒數是哺乳動物分類的依據 之一。 (3)體溫恒定,對環境依賴性減少。 (4)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協調能力強。哺乳類神經系統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 腦體積增大、神經細胞聚集、皮層加厚。表面出現了皺褶(溝和回)。 (5)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原獸類 特征 卵生,卵有殼. (例:鴨嘴獸) 后獸類 特征 不具真正的胎盤,幼兒在育兒袋中發. (例:袋鼠) 真獸類 特征 有胎盤,胎兒發育完善后才產出,占哺乳類的絕大部份.并分為十四類別. 食蟲類(例:鼴鼠) 鱗甲類(例:穿山甲) 翼手類(例:蝙蝠) 兔形類(例:兔) 嚙齒類(例:鼠,箭豬) 貧齒類(例:食蟻獸) 食肉類(例:獅,犬,熊貓) 鰭足類(例:海獅,海豹,海象) 海牛類(例:海牛) 鯨類 (例:海豚,鯨 長鼻類(例:象) 奇蹄類(例:斑馬,犀牛) 偶蹄類(例:河馬,牛,豬,鹿,駱駝) 靈長類(例:,猩猩,猴,人) 例:獅子 特征: 屬食肉目中的貓科動物.大型獸類,爪能伸縮,善于跳躍,犬齒發達,善于伏擊其他動物. 例:大象 特征: 為現存最大之陸棲動物.耳寬大扁平,鼻特長,可助于取食,體毛退化,腳底有厚彈性組織墊,以承托身體重量.上門牙特別發達,長出體外.食物以植物為主. 例:食蟻獸 特征: 前肢其中二至三指特長,用以掘開蟻巢.無門齒,吻長呈管狀,舌長呈黏性,能黏附白蟻,尾長而多毛.棲于草原沼澤地,善游泳,以白蟻及蟻為食. 例:蝙蝠 特征: 前肢特化,指骨特長,指骨與體側及后肢之間生有薄而韌的翼膜,作飛行器官.后肢具爪,可以倒掛身體棲息.胸骨突起,鎖骨發達,以利飛行.大部份蝙蝠喜食蟲,且善于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少數吃果實. 例:海豚 特征: 海產哺乳類,亦有淡水品種.海豚屬齒鯨類,身體呈流線性,頸部不能區分,頸椎骨有愈合現象.頭尖而長,具有內質背鰭.前肢特化成闊槳狀.不具后肢,尾長,具水平叉狀尾鰭. 例:猿猴 特征: 拇指與其他指相對,適于攀緣及握物.鎖骨發達,身有體毛(手掌除外),指具指甲,大腦及感覺器官發達.雙眼向前,有骨質眼窩.行為接近人類. 原生動物 特征 : 單一細胞動物,身體的構造十分簡單,會吃,會動,會繁殖和死亡.身體非常小,要用顯微鏡才觀察得到的動物.棲息在淡水,海水或者共其他動物的體液內.例如變形蟲.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外形多樣化,是十分成功的生物類別,包括所有「貝殼類」動物,八爪魚及墨魚.大部份軟體動物生活在海里,部份生活在咸淡水交界或淡水,亦有小部份是陸生的. 特征 : 身體柔軟,不分節,左右對稱,背部皮層向下伸延成外套膜,覆蓋身體的大部份.軟體動物中的貝殼類的貝殼便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細胞分泌而成. 大多數軟體動物有一至兩個貝殼,例如蝸牛、蜆. [1]另一些則退化成內殼,藏于外套膜之下,例如墨魚. 有些種類的外殼則完全消失,例如裸鰓類. 蠕蟲 特征 : 身體柔軟,分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對排泄器.例如蚯蚓和沙蠶. 柔軟圓形的身體,寄生在動物或植物體內.例如蛔蟲和蟯蟲.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品動亦最繁多,約占全部動物品種的百分之八十五.對環境的適應力特強,生存地方包括海水、淡水、高山、空氣、土壤,甚至是動物及植物的體內及體外. 主要特征: 身體兩側對稱,身體分節,但部分體節融合成特別部位,如頭部及.有些節肢動物,例如蜘蛛類,頭部及進一步融合成頭.身體的附肢,例如足部、觸角、口器等都分節. 體壁堅硬,主要由幾丁質組成, 可提供保護,亦作為外骨骼之用.由于體壁堅硬,妨礙生長,節肢動物需要在生長期蛻皮多次. 感官系統甚為發達,眼有單眼和復眼兩種.復眼用作視物,而單眼用作感光.另外,還有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蟲還有特別的發聲器. 節肢動物的呼吸系統頗為多樣化,可以利用體表, 鰓(水生的)及氣管(陸生的)呼吸.蜘蛛等則利用書肺進行呼吸. 節肢動物的分類: 甲殼類 例:蝦,蟹. 蜘蛛類 例:蜘蛛,蝎子. 昆蟲類 例:蝴蝶 多足類 例:蜈蚣 感想: 在找尋動物的種類和照片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神,但我覺得都是值得的.因為我看了很多動物和昆蟲的書和綱頁,覺得很有趣味和學識到很多動物. 我又知道了動物學家是利用動物不同的特征和生活習慣來分類的.陸生動物最大的有已經絕種的暴龍,現在最大的是大象,最小的是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變形蟲.我又知道了兩棲動物原來是幼時生長于水里,長大后才生活在陸地上.有些動物原來我以前把它們分為同類,現在才知道原 是第二類的動物. 我還發覺到原來我們吃的東西都是生物,所有動物都是吃生物的.大部份的動物都是對我們人類有用的,但很多動物因為我們捕捉和殺害,瀕臨絕種,特別是哺乳類動物. 為了可以平衡大自然的生態,我們不要隨意砍伐樹木,要愛護大自然.不要殘害動物,因為所有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動物. 動物界下42個門 1 原生動物門 全都是單細胞動物,是最原始的動物,其中我們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 菱形蟲門 結構簡單的內寄生動物,有記錄的種類不多 3 直泳蟲門 與菱形蟲類似的動物 4 多孔動物門 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5 扁盤動物門 到目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占~~~厲害,不得不服~~ 6 古杯動物門 顧名思義,“古”意思是此類動物已滅絕了,“杯”就是說它們長得像杯子 7 腔腸動物門 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說了 8 櫛水母動物門 也有人把這個門歸入腔腸動物門,作為櫛水母綱 9 扁形動物門 有渦蟲、吸蟲、絳蟲等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 10 螠蟲動物門 海洋底棲動物,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 11 舌形動物門 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蟲,分類地位尚難確定 12 微顎動物門 在1994年新發現的一類動物,人類對它們所知甚少 13 紐形動物門 比扁形動物略高等的類似動物 14 顎胃動物門 體形很小,生活在淺海的細沙中,人們了解得不多 15 線蟲動物門 一個龐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長過的——蛔蟲 16 腹毛動物門 身體腹面長有纖毛的一類動物 17 輪蟲動物門 很小,與原生動物類似 18 線形動物門 與線蟲動物類似的一類動物 19 鰓曳動物門 生活在靠近兩極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棲動物,有記載的種類極少 20 動吻動物門 和鰓曳動物類似 21 棘頭蟲動物門 身體前端有吻的一類動物 22 鎧甲動物門 1983年才發現的一個新門,目前沒有準確分類 23 內肛動物門 苔蘚狀的小動物 24 環節動物門 蚯蚓、螞蟥、沙蠶……都是身體呈環節狀,這還用說? 25 環口動物門 最近新發現的一類動物 26 星蟲動物門 與前面說的螠蟲動物相似 27 軟體動物門 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我將在后面詳細解說 28 軟舌螺動物門 已滅絕 29 葉足動物門 寒武紀的奇蝦等 30 緩步動物門 很強的一類動物,能忍受高溫、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和高壓 31 有爪動物門 身體呈蠕蟲狀,足呈圓柱形,末端有爪,近乎滅絕 32 節肢動物門 動物界中種類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動物,留到下面介紹這個龐大的家族 33 腕足動物門 有時你會在街頭地攤上看見一些像貝殼的化石就是這類動物留下的 34 外肛動物門 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 35 帚蟲動物門 又一個很小的門,又是只有10幾種動物,又都是海洋底棲動物 36 古蟲動物門 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 37 棘皮動物門 一個我們熟悉的門,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 38 須腕動物門 沒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動物,生活在深海中,分類地位有爭議 39 異渦動物門 僅2種,在波羅的海附近分布 曾先后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 40 毛顎動物門 只有50種左右,還是海洋動物 41 半索動物門 身體呈蠕蟲形,有人將它們歸入脊索動物門 42 脊索動物門 所有的脊椎動物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