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發生于2~3齡大草魚,當年魚也可發生,常與腸炎病、爛鰓病同時發生,形成并發癥。該病在我國各草魚主養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但是以水溫25~30℃時為流行盛期。
魚體兩側、腹部的局部或大面積鱗片脫落、充血、發炎,鰭條間的組織常被破壞而腐蝕呈“蛀鰭”現象。并發寄生蟲病時常表現為體色發黑。
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常因機械損傷或寄生蟲的寄生而引起本病發生。
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常與腸炎病、爛鰓病及寄生蟲病(如車輪蟲病等)并發。
全池潑灑“二氧化氯”“苯扎溴銨”“溴氯海因”“強氯精”等外用殺菌劑,然后內服“維生素K 3 粉+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一個療程;如并發寄生蟲病時則首先殺蟲后再按上述方法防治;如并發“肝膽綜合征”應在內服藥物中加入“保肝護肝制劑+復合多維制劑”;如并發病毒性出血病的則不能按本法防治,應按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法防治。
使用藥物防治本病時注意使用化學或微生物水質改良劑改良水質與底質,可選用“過硫酸氫鉀”“過碳酸鈉”或“高鐵酸鉀”等。